擅长:创伤性臂丛神经损伤、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产瘫)及其后遗畸形、骶神经丛损伤的诊断与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以及吻合血管的游离组织瓣移植重建上肢外伤性组织缺损及功能重建,排尿功能重建
执业经历:1964年2月出生,山东省滨州人。2000年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学位,在校期间师从我国著名的手外...
执业经历:1964年2月出生,山东省滨州人。2000年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学位,在校期间师从我国著名的手外科专家张高孟教授、顾玉东院士。博士毕业至今就职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得到王澍寰院士多年的指教。现任中华骨科杂志特邀审稿人,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学会委员,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学会周围神经外科学组副组长。 荣获奖项: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1年北京市卫生人才十百千人才工程擂台赛前十位;2014年入选国际臂丛神经班讲师 主要成就: 显微外科 1997年前主要从事显微外科的临床研究工作,尤其是显微骨移植的临床应用。主要贡献为设计了三个新的组织瓣供区并应用于临床:膝上外侧骨皮瓣、腓动脉穿降支骨皮瓣、骨间前动脉背侧支复合组织瓣。上述三个供区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同时率先开展了带血供的骨骺游离移植治疗儿童骨骺损伤后骨桥形成。上述研究曾以第一作者的身份获山东省科技进步贰等奖。另外,在98年成功的开展了五个组织瓣一期游离移植重建全手脱套伤伴五指缺损,一次手术便可较好的解决了患手的外观与功能,为这一医学难题找到了一个较好的手术方法。 创伤性臂丛神经损伤 自2000年至今,主要从事周围神经尤其是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的研究。 全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手功能重建一直是一医学难题,至今尚无一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的术式多采用健侧C7神经根移位通过长段神经桥接(平均35cm)修复患侧正中神经重建屈指功能,然而效果尚不理想。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2001年3月设计了健侧C7神经根移位的新术式---经椎体前通路移位,明显的缩短了桥接神经的距离。随后于2004年6月成功的开展了健侧C7经椎体前通路与患侧下干直接吻合的新术式。该项术式的创新点:缩短了神经纤维再生的距离,减少了一个吻合口,使更多的神经纤维更早到达效应器。现已完成了近500例的临床应用,证实手术安全、可行。随访结果证实:术后4年屈指肌力达到4级的比率为62%。为了恢复全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的伸肘、伸指功能,2005年又设计了膈神经与下干后股直接吻合术,术后3年随访,伸肘、伸指肌力达3级或以上分别达到82%、48%。经一次性手术,通过三个神经移位,现已能够恢复全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的主动拾物功能。 上述研究使全臂丛撕脱伤手功能重建这一世界难题获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在国内三十多家大医院及国外逐步推广。该项研究在2013年在国际骨科权威杂志J.B.J.S (A)上发表。自2013年已有多批国外知名学者来院参观、学习该项技术。2014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国际臂丛神经班,应邀作为讲师团成员,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近40位医生详细讲解了该项技术,并进行了尸体模拟手术示教。 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 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致残严重,近年来此类患者明显增多。在国内较早开展了产瘫的早期神经修复(产后3到5月),现已完成200余例的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针对产瘫后遗肩关节内旋挛缩并发肩关节后脱位这一医学难题的治疗进行了10余年的研究,找到了手术复位的最佳手术方法即肩关节前路松解,后路通过将后下关节囊与假盂的粘连进行剥离并紧缩缝合后,可使6岁以内的患儿成功复位,现已成功完成了100例的手术治疗。该项研究结果国内外尚无报道。 腰骶丛撕脱伤 近年来严重创伤所导致的腰骶丛撕脱伤患者逐渐增多,而其诊断及治疗在国内几乎是空白,并且腰骶丛经骨盆前路手术是骨科手术的禁区。在开展了60余例经腹膜外盆腔内腰骶丛神经探察松解术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腰骶丛神经损伤的常见临床分型,对腰骶丛神经损伤的准确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对腰骶丛撕脱伤患者设计了健侧闭孔神经移位术,手术方案已逐渐成熟,长期随访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已完成100例临床应用。上述研究均为国内外首创。 主要著作: 先后以第一作者在中华骨科杂志发表论著15篇,发表SCI文章6篇。申报课题多次获得首都医学发展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基金、北京市十百千人才工程课题、北京市科委的资助。
展开+